礼赞九秩,传承初心丨古稀之年 不忘初心——李玉山
编者按: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九秩西电风华正茂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起源于1952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的雷达工程系,是国内最早开设雷达、微波天线、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院系之一。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,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和优势,在雷达、天线与微波、信息安全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,培养了一大批院士、高级管理者、专业领军人才和三万多名相关领域的优秀校友,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近年来,电子工程学院传承西电红色血脉,积极营造“立德、精业、创新、引领”的办学文化,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际,学院开辟“礼赞九秩,传承初心”专栏,系列报道数十年来各专业开拓者、学科建设者、突出贡献者的事迹材料,展现学院前辈为国奉献、砥砺奋进的情怀与担当,并以此激励全体电院人团结拼搏、奉献一流,为建党百年和建校九十周年贡献电院力量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古稀之年 不忘初心——李玉山
■采访:张闻功/于涵悦 文字整理:张闻功
记者:您是在哈军工完成本科学习的,您能谈谈当时的报考制度是怎样的?
李玉山:哈军工是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创建于一九五三年,首任校长是开国元勋陈赓大将。当时哈军工的入学标准分为德智体三个门槛,只有三项都合格才会被录取。德是指思想政治方面,智主要看高考分数,体是指身体素质。哈军工的高考分数是按照清华的录取标准,身体素质按照部队入伍标准。我父亲在1948年入党,母亲是工人,我在河南省重点高中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,并且在班级担当学习委员,高考均分82.5分也达到了要求。
我报考的时候,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政委曹守裕上校担任当年哈军工河南招生组组长,在开封计划招收九名。他带领招生组于高考前直接到开封一高挑出十四名候选人,高考后又根据高考成绩选定七人正式录取。当年哈军工分为五个系:空军工程系、海军工程系、导弹工程系、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,我来到了电子工程系。哈军工一直贯彻陈赓校长所提的两老办校,老革命加老教授,“你有长征两万五,我有十年寒窗苦”,学风很好。在哈军工求学期间,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我都是在教室和图书馆度过的。本科时取得了全班最好成绩——全优,每门课都是五分。
哈军工给我留下的主要财富是扎实的数学和外语基本功,以致终生受用不尽。在中学期间,我们年级是一半学英语,一半学俄语,我学的是英语,到了大学期间,我坚持阅读国外文献。哈军工的数学是空前的,它一共有540学时,比如说高等数学这门课,我们学习的是菲赫金哥尔茨微积分简明教程,去国外学习交流时,那些外国教授对我们的数学能力惊叹不已。
记者:1968年-1979年期间,您在贵州083基地做研究开发,这十一年的工作经历有什么感受?
李玉山:要特别感谢贵州的这段工作经历,它对我后续的科研学习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。简单来说,这十一年的工作经历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扎实的技术基础。当时国内外环境形势严峻,在1968年我从哈军工的电子工程系毕业,积极响应国家“大三线建设”的号召,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,跟随大批热血青年奔赴贵州搞建设搞研究。当时的政策是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,刚到贵州,我们到了一个偏远山区,野蛇野兔到处都是,物资匮乏,生活条件很差。我儿子生病没有条件医治,只能送回河南老家养病。不光是我,很多同志都面临着困难,一开始我们白天进山建洞,开山放炮打石头,晚上住牛棚,牛在下面,我们睡在上面。每天怀着满腔热血,喊着“巍巍苗岭春雷动、小冲山寨尽朝晖”“下雨当流汗、刮风当电扇”等一连串豪言壮语。虽然当时生活条件很差,但我们的精神面貌都很好,充满了干劲,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利益选择了“大三线建设”,算得上是志同道合。闲暇时间,我没有放弃学习,始终坚持看书读文献,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是我经常看的书,这也为我以后考研成功打下了基础。
另外,在贵州打下的扎实技术基础,对我以后研究信号完整性产生了影响。在工作中,工程项目会出现很多课本没有说明的问题,这会导致课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有些许出入。在做岸炮雷达的试制工作时,试制组因一个线路串扰问题耽搁了很久,我排查时发现干扰太严重了,显示器不能正常工作,这个就是信号完整性最基本的问题,也是一个雏形问题。当时解决干扰的三大法宝是:屏蔽、接地和滤波,我就一项一项排查,在一堆线缆里找到了一根控制线,将其换成屏蔽线解决了这个拦路虎。
记者:您是如何与西电结缘的?作为国内“电路、信号与系统”首批硕士学位毕业生,您有什么感想吗?
李玉山:在1959年,国内评选了20所重点大学,西电和哈军工都入选了,西电也是声名远扬。在本科学习阶段,哈军工的电子工程系所用的教材是西电老师主编的,我也读了其他的一些教材,对比中发现西电的教材是真的好,西电因此给我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。在工作期间我坚持阅读,大部分也是西电的书,当时西电的教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,在我们厂里很是抢手,它针对工作实践中的很多问题进行解读,书的工程性很强。在我考上西电的研究生后,厂里的一些人还让我给他们邮几本西电的书。再加上,我所学的所用的知识和西电很匹配,就报名了西电的研究生。
在复习考研期间,正值中越自卫反击战,中央军委下了指示,所有的军事设备需要检修调试,我又火速乘飞机对沿海在役雷达进行检修调试。
1979年我如愿考上了西电的研究生,很有成就感。我是老五届(1966-1970年间毕业),老五届的本科生大约有65万人,考上研究生的大约有一万人,连2%都不到。在我考上研究生后,我们厂的骨干力量专门来拜访了保铮院士,当时保铮院士还问了我们厂的雷达和差相减技术是怎样的,他很注意细节,这个就是我负责的内容。
当时西电严进严出,录取率特别低。考研数学题目特别难,考完数学我觉得很遗憾,最终我的数学成绩是75分,在300名考生中我总分第二,那一年西电研究生的入学数学及格线是45分,淘汰了很大一部分人。按照西电的录取率,西电的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最少的,我是国内“电路、信号与系统”首批硕士学位毕业生。西电这一批毕业生是两届合成的,一届是79年春季入学,一届是79年秋季入学,大家都是81年底毕业,算起来毕业的只有29人。西电第二届研究生招生更少,只有五个人,当时全国研究生数量三年加起来是两万人,相当于西电三年一共毕业了34人,真的很严格。
记者:您初来西电时的环境是怎样的?
李玉山:西电在1959年就入选了全国仅20所的重点大学,我本科和工作期间对西电的印象特别好,可以说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满怀期待和憧憬来到了西电。
初来西电,感觉校园环境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,校园面积只有900多亩,一下子就能走到头,没有真正的图书馆,图书馆只是老大楼的二楼三楼。但我很感谢在西电的求学生涯,它有一个务实的大环境。读研期间,我连边家村都没有去过,总感到时间不够用,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像是从文化沙漠走出的一群人,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精神的甘露和营养。那时的校园汇聚了中国积淀十年之久的佼佼者,研究求实、献身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真的特别好。在宿舍同学也是相互讨论学习,周六日大家都在教室和图书馆学习,整个校园学风浓厚。
当时西电是以最优秀的师资,包括保铮院士等前辈亲自为研究生开课。保铮院士当时作为我们二系的主任,开学后直接来宿舍看望我们,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。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当时杨老师教我线性代数,他是留苏归国的教师,上课特别认真,教学内容与我们实际研究有关。在学习线性代数过程中,我读了很多国内外的资料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到老师家里,他家就在筒子楼,一般都会在第二天给我一个解答方法,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。最终我以均分93的成绩顺利毕业,硕士论文“交迭脉冲序列分选识别的算法研究”刊登在1982年的《电子对抗》学报上,并在当年的电子对抗全国学术年会上推选为优秀论文。可以说,在西电读研是一次终生受用不尽的“充电”过程。
记者:留校后您一直笔耕不辍,先后出版了多本著作,请您谈谈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
李玉山:我是校庆50周年获国内“电路、信号与系统”首批硕士学位并留校,当时教的课程是信号检测与估计,一方面是我喜欢这门课程,另一方面我在求学期间一直用到这门课的知识,它很重要。当时电子部为了推动CAD技术的开发应用,组织了CAD教材编委会,我参与主编了两本,一本是《电子CAD技术基础》,另一本是《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CAD技术》,这两本教材作为部级的统编教材是很难得的,发行量特别大,也获得了很多奖。写完这个教材后,我个人觉得有些是成功的,有些是失败的,但它作为起步是合格的,真正影响到现在的是信号完整性这类教材,它是得到了业界真正的认可,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,我先后参与了10本信号完整性分析教材的编写。
我为什么选择编写信号完整性这个方向呢?当时电子工业出版社看到国外的《signal Integrity:simplified》,拿来询问我的意见,我觉得挺好的,就开始着手翻译。这本书在起名时,在英文里没有分析这两个字,我做事比较认真,对于书中的错误地方,直接联系了这本书的美国作者,让他承认一下再改,最终定为《信号完整性分析》。这本书中文版远远超过了英文的发行量,英文发行量大约一两万册,中文发行量是五十万余册。在信号完整性领域,教材好、教师好,我们的学生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和业务能力。从中能看出,学校需要做引领性的项目,像雷达、天线与微波、电子对抗,信号完整性走在全国前列就是因为抓住了国际前沿研究。
记者:您曾任CAD所所长,您能谈谈当时建立CAD所的相关情况吗?
李玉山:当时,国外电子设计制造技术领域正发生技术变革,学校对标国际前沿,加强“电路与系统”学科的建设,决定成立CAD所(电子工程学院电路机辅设计研究所)。尽管学校提供了十多万的启动经费,但物资和技术条件仍然很差。为了研究芯片,我到成都七六六仪器厂学习分频芯片技术,当时买不到卧铺,甚至连座位都没有,我就是蹲着去的。
30年前CAD所能够成立我觉得意义重大,很有前瞻性,当时研究主要分为两类,一方面是芯片设计,另一方面是CAD软件开发。目前对芯片和CAD软件的制裁和打压,给我们相关技术进步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。
在芯片方面,数字频率测试仪需要数字合成芯片测数字信号,我们做出了这个芯片,获得了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。另外,邮电部需要SDH芯片用于光纤通信,我们也做出来了,如今相关研究员还在参考我们当时写的文章,这里面的核心技术需要花真功夫钻研。86年我去美国的时候,认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,在做完这两种芯片之后,99年再次去美国学习视觉芯片。
在CAD软件方面,现在值得骄傲的是在2000年做出了原理图审查。当时国内某公司找到学校寻求技术指导,他们的原理图20层板,几千个元器件,几千条线,审查经常出问题,甚至修改后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,一个人需要审查两个礼拜才能完成一个印刷电板的审查,他们希望可以两天完成一个审查。当时我们团队主动要求接下这个项目,我觉得它很实用,这是CAD所应该做的。我和团队一起努力,经过不断调试试验,最终结果是用一台计算机几秒审查完成,并且能够将问题打印出来。这个项目完成后,国内的很多公司都来到学校想学习这方面的技术。从这件事来看引领校企合作是西电值得做的。
记者:今年是校庆90周年,您对学校发展有什么建议吗?
李玉山:西电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所培养出的西电学生基本功扎实,实践动手能力强,这个是值得提倡的。我在13年西电硕博毕业典礼上致辞:科学就要顶天,技术就要立地!所谓顶天就是西电要跻身前沿和第一方阵。当初学校的大多项目都是工程性的,现在我们要瞄准国际前沿,与国际接轨,要做一些引领性的项目。比如说电子设备原来是功能性的,现在是性能性的,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设备的可靠性,如何保证可靠性呢?对于电子来说,一个是高密度,一个是高速度,国内手机的芯片已经达到105亿的晶体管了,晶体管都是以百亿计量了。这时就要保证电磁的可靠性,原来我们是四大完整性分析,狭义的信号完整性分析串扰和反射,现在还有抖动完整性和时序完整性,高低噪声前后抖动,电源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。我给我的一名博士生下的任务就是从时域分析电源完整性,当时都是从频率分析的,我觉得是有问题的,完整性就应该是任何时间都是完整的,最后就做出了相应的成果。目前咱们电源完整性的分析也是走在世界前列了。做引领性面向国际的项目对学校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有好处的。
而立地就是要利用IT电子产业作为广阔的应用背景。这正是西电的优势,但如果做得太低水平了,对于学校也许就又不是优势了。西电有国家重大、高技术攻关等工程开发项目。这些都是西电立地做技术创新、让学生全过程练手脚的平台,希望西电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深层次发展人才。
记者:您对青年学子有什么寄语吗?
李玉山:我们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,深深体会到知识的可贵。我担任过本科生督导、研究生督导、国际教育学院督导,周末我会去教室图书馆转转,感觉学生现在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,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积累。其实学校、教师、学生三者是相互影响、相互促进的,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,教师把课上好,学生有兴趣去听、去学,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提高,学校就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。作为学生,要成为顶天立地的西电人,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,要相信努力就有回报,一定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,学无捷径,学无止境。
人物简介:
李玉山,男,1945年生,中共党员。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;1968年至1979年在贵州大三线O八三基地和南京714厂研制雷达、通信系统;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并留校任教,历任讲师、副研究员、教授兼博士生导师。曾任电路CAD所所长;西电校学术委员会委员;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。信息产业部电子系统集成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;国家电工电子基地副主任;教育部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;曾任全国军事电子专家委员会专家;全国通信集成电路委员会委员;国家集成电路西安专家委员兼信息化制造专家。曾兼任中科院兼职研究员及博导。